古语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已至,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北方秋意浓,东北北部等高纬度地区甚至开始降雪,而此时南方刚刚开启入秋的进程。
秋分也是收获的农忙时节,为贴秋膘进补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秋高气爽,更有小长假相伴,秋季简直就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说到进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这事儿,还真要看体质,首先是不要补反了!有的体质,是不能进补的,而是要“清”,比如,痰湿体质!因为秋冬滋阴对于湿气重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痰湿或加重痰湿!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痰体质”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是产生痰的源头,因为脾之虚弱,水谷精微无法得到及时地运化,才滞留下来,凝结成痰。脾主升清,它要将精微物质上输给肺,当脾虚生了痰之后,这些痰也会随着精微物质一起上输到肺中。
这些痰和还未来得及凝结成痰的水湿聚在一起,便是痰湿。痰湿在体内会随着气到处流窜。痰湿停留在肝脏,便会形成脂肪肝。滞留于腰间,就是将军肚、水桶腰。泛溢于肌肤、肌肉,肌肉中被水液充满,面部、四肢也会浮肿、臃肿。所以痰湿严重的人,往往看上去肥胖。此外,痰湿流窜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腰痛、头痛等,所以,中医上有一句话叫,“百病皆由痰作祟”。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而无形之痰指的是那种体内黏稠的病理性的液体。
痰湿体质的人,都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1、舌象:舌体胖大,苔滑腻,厚,舌苔颜色发白或者黄色,舌边常有齿痕。
2、体形面色:体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容易出现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睡觉时鼾声如雷。
3、口中与肢体的感觉: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粘腻,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经常感觉头昏昏沉沉,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
4、感觉及睡眠:身体酸乏无力,慵懒,容易困倦。胸闷,痰多,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喜欢吃肥甘厚味。
5、大小便: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容易粘马桶,小便浑浊。
6、脉象:脉濡而滑。
7、在体检中,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常高于非痰湿体质者。
那么,痰湿体质的人,该怎么调理呢?
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要在潮湿的环境里久居,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
3、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身体机能活跃起来。
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6、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
7、可以通过中医理疗帮助祛湿,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多,如艾灸、拔火罐、刮痧、中药熏药、祛湿汤包等等。艾灸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阳气充足就可以化掉湿气这种阴邪。刮痧可以将湿气从内到外经过皮肤透出人体。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帮助排除邪气。中药熏药可以通过热蒸将渗透体内,从而起到活血化淤、温经散寒、驱风祛湿、消炎止痛的作用。
福利!
现在预约
来五洲中医院
不仅可以体验1元拔罐
还可以体验9元中药熏药
【活动时间】:即日起-10月31日
【预约方式】:点击在线回复“姓名+电话+优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