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了,南方的天气还是温暖如春,干燥少雨,来去匆匆的冷空气并没有带来多少雨水和降温。气象专家称虽然未能确定今年是否“暖冬”,但可能性极大。保健专家则提醒,暖冬对健康弊大于利。 暖冬是个气候概念,是与平均气温比较而言的。一般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就称为“暖冬”。 气象专家日前指出,今年可能又是一个暖冬年。保健专家则提醒:暖冬,防病工作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一些常被疏忽的卫生习惯,时刻都隐藏着疾病隐患。所以,应当克服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暖冬对健康弊大于利 暖冬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一些便利,但暖冬对健康的影响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对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上。
首先,冬天气温偏高有利于细菌、病毒的繁殖。其次,暖冬会使空气干燥,导致咽喉疼痛、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症状,而且会降低呼吸系统的防疫功能。暖冬最可怕的是极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大幅度、突然性降温天气。当人们被温暖的天气麻痹时,老天爷突然翻脸,很容易让人因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而患病。冬天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暖气和空调,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发涩、皮肤干燥发痒、大便不畅、小便发黄、火气大等等。孩子和老人还容易感冒,甚至会出现流感及其他疾病的流行。暖冬使得蚊蝇越冬的虫源明显增多,甚至蚊蝇出现的高峰期提前,蚊蝇密度也将随之增大,这些均可导致夏季与蚊蝇有关的传染病发病率升高。 老年人受气温的影响更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是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都与气温有关,寒冷可以造成这三类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同时,寒冷还能导致中风的发生和心脏病的发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暖冬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
谨防呼吸道传染病 气温偏高给很多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而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病菌侵袭,所以在暖冬,呼吸系统感染的人会增多。另外,暖冬带来的强降温和干燥天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空气湿度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达到45%—65%时才有利于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我国北方冬季的室内湿度通常仅为15%,暖冬又加剧了空气的干燥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医生提醒市民要了解和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以此来阻止呼吸道疾病对机体的侵袭。
1.注意个人卫生 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服和被褥,**清洁卫生,不给病菌以可乘之机。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和外出回家要洗手。尽可能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2.重视居室卫生 有些人觉得冬天气温低,常常让门窗紧闭,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样一来,室内空气不流通,加上冬天空气干燥,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每天室内应通风换气,**居室空气清新。要及时打扫房间,清理卫生死角,不给病菌以孳生之地。同时要**居室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地上洒水。 3.注重环境卫生 只有环境卫生保持清洁,传染病才不容易孳生和蔓延。
暖冬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突降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七成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和五成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 天气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气温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此外,暖冬会使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如果患者水分摄取不足,血液粘度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就增大了。 在此提醒中老年朋友,在冬天到来时,要做一次全身体检,尤其要经常测量血压。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气温骤降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如果有晨练的习惯,应在室内充分热身后再到户外锻炼。同时,要少吃冷饮、凉拌菜等;多吃瘦肉、鸡、鱼、乳类、豆制品等;多喝些热汤,以对抗寒流,稳定血压。
“暖冬”季节防病有三宝 立冬已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了,但面对满眼的花红树绿,不少地方的人们可能还很难嗅到冬天的气息。如何健康度过可能出现的“暖冬”季节?专家向人们提供了秋冬温暖干燥天气里的“防病三宝”。秋冬温暖干燥的气候容易诱发呼吸道等疾病,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应该小心对待。 合理饮食、居室通风、加强锻炼是防病三大法宝。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居室不要紧闭,要除尘通风,经常将衣被拿出去晒一晒,能减少和抑制病菌繁殖。不要在屋子内“猫冬”,天气好时多到户外锻炼。
暖冬进补别赶时髦 冬季用中药膏方进补一年比一年热。有专家提醒说,膏方进补千万不可赶时髦。膏方进补,在增强人的体质方面确实有用,但至少有两点不可不注意: 一是天变人变药也要变。过去深冬严寒,传统进补配方往往偏于热性。但如今气候有偏暖趋势,再加上人们经济条件不断改良,食谱与过去大有变化,与此相适应,人的体性与过去相比也更趋“热性”,普遍“痰湿偏盛”。如果传统膏方不作相应的调整,再加上补膏本身就较汤剂“脂腻”,有人吃了就容易“上火”,加重痰湿,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故糖尿病、高血脂、
脂肪肝和肾病患者服之宜慎。 二是膏方进补不可替代治病。进补通常适宜于身体虚弱、但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人群。如今有些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也盲目以各种“膏方”权作治疗的手段,这是不太妥当的。膏方“一膏到底”,最起码也要一吃3个月。而中医治病最讲究的是根据疾病的变化,随时调整方剂。所以在治病上,宜提倡多用汤剂,而少用膏方。
编辑:Jo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