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和直肠粘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本病与克隆氏病合称为炎症性肠病。其原因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和精神因素有关。主要症状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我国发病率较欧、美低,且轻型病例多见,但近二十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虽有药物控制病情,但由于反复迁延,常常出现并发症,甚至癌变。因此应坚持治疗,定期追踪。
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少数突发起病,呈持续进展或暴发性过程;
2.消化系统表现:腹痛和腹泻较为常见,腹痛位于左下腹,隐痛、绞痛,便后缓解。腹泻以粘液脓血便最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后重。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
4.肠外表现:常有
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口腔溃疡等;
5.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增厚或痉挛的肠管。
6.如有并发症则有相应表现。
诊断依据
1.腹痛、腹泻,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无效;
2.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3.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4.X线钡灌肠显示肠粘膜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肠壁呈锯齿状,后期则示肠管变短、僵硬,结肠袋消失,多发性息肉及肠腔狭窄。结肠镜发现病变部位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常附有脓性分泌物及血液。
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2.抗炎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
4.并发症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凡有条件都应作直肠镜检查+组织活检,无条件者选择“A”其他项。
2.大便培养+药敏,大便常规应多次进行,以鉴别特异性结肠炎;
3.需要与肠结核、结肠癌、缺血性肠炎等鉴别时可选择“B”或“C”某项;
4.出现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梗阻时应加腹部平片。
疗效评价
1.治愈:腹痛,腹泻消失,大便常规及血沉正常,内镜复查溃疡愈合,粘膜恢复光滑完整;
2.好转:腹痛,腹泻明显好转,大便粘液明显减少,肠镜示急性炎症及溃疡愈合可遗留肠道缩短狭窄及炎性息肉;
3.未愈:腹痛、腹泻反复加重,出现并发症,纤维肠镜示炎症表现无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