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的诊断与研究进展
人气:0
时间:2006-09-20 14:06
前庭系统解剖与生理 <BR>
1、前庭系统周围部分:包括前庭器官与前庭神经。 <BR> 前庭器官由三个半规管(外半规管、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和前庭组成。半规管与前庭连接处的一端膨大形成壶腹,内有壶腹嵴,其上有顶端长有纤毛的前庭毛细胞。前庭内部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与壶腹嵴相似的囊斑结构,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其上覆盖一层胶质膜,膜上嵌有耳石也称为位觉砂。壶腹嵴与耳石是构成人体主要的外周平衡感受器。前庭神经的末梢来自前庭神经节所发出的周围支。 <BR> 2、前庭系统中枢部分:包括前庭神经核、前庭的皮质下中枢、前庭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以及前庭神经核与脊髓、眼肌运动核、小脑、网状结构等紧密联系的传导束。前庭核分为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和前庭外侧核等四个核团,与其它神经核团在中枢发生广泛联系,形成特定的神经反射通路,见图。 <BR> 3、前庭神经反射 <BR><BR>前庭动眼反射:前庭神经核团发出的上行纤维经内侧纵束分别与同侧和对侧的Ⅲ、Ⅳ、Ⅵ颅神经核团产生联系,因此前庭感觉可立即产生反射性的眼球活动。 <BR>前庭脊髓反射:前庭脊髓束纤维分别由前庭外侧核、前庭下核和前庭内核发出的纤维构成,到达同侧或对侧的脊髓前角细胞,对躯体肌肉进行调节。 <BR>前庭小脑通路:前庭下核发出与小脑蚓部联系的纤维,可感受体位变动时的前庭冲动。同时小脑蚓部和顶核也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调节前庭功能。 <BR>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核团与迷走神经建立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前庭神经核与脊髓、眼肌运动核、小脑和大脑的联系中,也有侧支与网状结构联系。 <BR>前庭大脑通路:联系不清。一般认为前庭神经纤维与听神经纤维伴行,在丘脑换元后发出纤维至大脑皮层的前庭功能代表区,但此区的确切位置仍有争论。 <BR> 由于核团在中枢的广泛联系,当前庭感受器受到病理或人为刺激时,都会通过中枢间的广泛作用而引起:眩晕、眼球震颤、倾倒以及植物神经性反应等症状。 <BR><BR>图前庭核团与其它中枢核团联系示意图 <BR><BR> 4、前庭的血管与淋巴系统 <BR> 1)前庭淋巴:内耳又称迷路,外有骨迷路,内有膜迷路,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淋巴液来自血管纹、椭圆囊、圆囊及半规管上皮细胞的分泌,其功能是当头部活动时流动,刺激感觉细胞调节躯体平衡。 <BR> 2)内听动脉:为供应内耳的终末动脉。80%从小脑前下动脉发出,也有少部分来自基底动脉。主要供应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和Corti器。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