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取消

热门搜索

27元中医辩证调理 中医施治 内外兼理
188元中医胃肠调理 调治胃痛
128元女性暖宫调理 调经养颜/暖宫养血/温肾

中医辩证施治脾胃虚寒

人气:0 时间:2015-05-29 15:55

  中医把脾胃虚寒分为很多类型,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关于中医辩证施治脾胃虚寒,深圳中医院郭老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情况,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脾胃虚寒且久治不愈的情况,赶紧来学一学,对你的健康有很大益处。

中医治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脾阳虚、胃阳虚)

  包括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痢疾、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变、胃肠功能紊乱、白带过多等病症中具有下述证候者。

  主证:脾胃虚弱证候兼有寒象,如胃腹隐痛不止,喜热喜按,口泛清水,食欲不振,呃逆呕吐,食后胀满、久泻不止,肢冷乏力。或见尿少浮肿,皮肤黄而暗晦,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胃虚寒,多为脾胃虚弱失于调治所治。阳虚生寒,故恶寒肢冷;寒气凝滞,故胃腹隐痛,得热得按则寒气散而痛减。胃阳不足,故食少胃满。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口泛清水;胃气不降,故呃逆呕吐。脾阳衰微,水湿不能运化,则久泻不止,或尿少浮肿,或白带清稀而多。如寒湿停滞脾胃,胆液与寒湿相结,则肤色晦暗发黄。脉、舌表现均为阳气衰微,寒湿停滞之征。

  治法:温中健脾或温中散寒。

  药物:

  1、温运脾阳用干姜、附子,温脾健胃用益智仁、白豆蔻、砂仁。

  2、温胃散寒:高良姜、吴茱萸、干姜、丁香。

  3、随症加药:胃痛加高良姜、香附,肢凉怕冷加附子、肉桂;久泻加炮姜、赤石脂;呃逆加丁香、柿蒂;呕吐加陈皮、姜半夏,或加草豆蔻、高良姜、生姜汁;浮肿加炒薏米、茯苓、车前子;食欲差、消化力弱加炒內金、炒谷芽、炒麦芽。

  方例:一般选《伤寒论》之小建中汤(芍药、桂枝、饴糖、生姜、大枣、炙甘草)加减。

  胃痛为主者,用《良方集腋》之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化裁。

  脾阳虛为主者,用《和剂局方》之附子理中汤(加减)。寒重者加肉桂,寒湿重者加苍术、茯苓。

  中医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症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视的小异。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虚寒症,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症,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症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脾胃虚寒会给你的健康造成困扰,所以还是应该及时调理和改良。中医对改良脾胃虚寒有不少验方,你可以来试试。中医治胃肠病 http://guoyitang.wz16.net/weichangbing/

快速预约通道

  • *必填
  • *必填

预约须知:

1、网络预约,优先就诊;

2、提交预约后,5-10分钟内客服将会与您联系,确认预约详情,请耐心等候。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送
给朋友
分享到
朋友圈
分享到
手机QQ
知道了